河北省一级雕塑企业 重点推广单位

中国20强雕塑企业 315诚信单位

24小时服务热线

150-3119-9663
龙8国际登入
龙8国际进入相关推荐:
龙8国际进入PRODUCT CENTER
龙8国际官方网
客服微信

扫码添加客服微信

龙8国际登入:专访故宫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: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佛教

时间:2024-01-19 00:06:52来源:龙8国际进入 作者:龙8国际官方网

 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蔚为大观,佛画也日趋兴盛,历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成为主流画科之一。晋唐佛画以石窟寺观壁画为代表,至宋元明清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卷轴画成为更具代表性、更能体现时代成就与特色的绘画类型。在职业画家之外,文人画家也开始参与其事,赵孟頫、石涛、金农、罗聘等文人画家的作品使佛画在风格形式、审美意趣和功能意涵上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。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新著《心相: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》即以宋元明清的宗教卷轴画为主要考察对象,在唐宋画史转型的问题意识之下探究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佛教密码。

  王中旭:我的硕士、博士阶段都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(后来更名为人文学院)跟随著名宗教美术史家罗世平教授学习的,硕士的专业方向是汉唐美术互动与交流,博士的专业方向是中国佛教美术研究,大致都与佛教美术有关。博士论文选择的是敦煌吐蕃时期(中唐)的一个洞窟——阴嘉政窟(莫高窟第231窟)做的个案研究。

  2009年博士毕业后,我到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(后更名为书画部)工作。故宫保存的绘画,主要就是卷轴画,有5万多件,不仅数量多,而且品质优,我从事的就是关于这些绘画的保管、展览和研究工作。故宫在古书画鉴定、研究上有深厚的传统,比如徐邦达、刘九庵先生都是奠基者,工作后我还时常有机会听肖燕翼、王连起、单国强、聂崇正等老先生讲课,向他们请教问题。

  在故宫书画部工作后,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,怎样将我硕博时擅长的专业和现在的工作结合起来。我发现,故宫前辈们对古画的鉴定、研究,总体来说重文人画而轻职业绘画,重宫廷绘画而轻民间绘画,尤其宋元明清的宗教卷轴画,很少有人研究,更没人专门研究。选择宋元明清佛教绘画,主要是对卷轴画进行研究,应该说是结合了我原有的专业擅长和故宫藏品的优势。

  澎湃新闻:在《心相: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》一书中,您将“宋元明清”视为整体,是否意味着中国美术史与断代史在“唐宋变革”方面是步调一致的?

  王中旭:将宋元明清视为一个整体,一方面与博物馆藏品的现状有关,我们现在看故宫藏卷轴画,晋唐的争议基本都比较大,唐代以前的卷轴画真迹很少能保存至今,现在我们看到的晋唐卷轴画,很多可能是五代宋或更晚时代人的摹本。故宫收藏的卷轴画,比较成系统的基本上是从五代、北宋开始的,一直历经元、明、清,各个时间段的都有。而更早的汉唐绘画,现在留存下来的基本是以壁画为主,包括墓葬壁画及石窟、寺观壁画,尤其是敦煌石窟,从十六国南北朝到宋元,一直未曾间断。可以说,现在保存中国绘画最为系统、完整,品质最为精美的,主要就是两个地方,一是敦煌石窟,主要是十六国至唐代的壁画,另一就是故宫,主要是五代宋元明清的卷轴画,从时间上两个地方正好能连接上。

  从更大的绘画史研究来看,宋元明清绘画能够成为一个整体,确实正好与唐宋转型(或者说变革)有关。内藤湖南主要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提出这个概念,我觉得非常敏锐,在绘画史领域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、证明。好的历史研究“概念”不是凭空产生的,它应该能与存世的物质文化材料所体现的特点一致,能够被现存的物质文化材料所证明。比如“唐宋转型”这个概念,在绘画史领域,通过文化遗址及博物馆的藏品就有较为直观的感受。

  澎湃新闻:您提到学界对中国古代佛教美术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晋唐,而对宋元明清关注较少,原因有哪些?具体到佛画的特点和演变,宋元之后在哪些方面不同于晋唐?

  王中旭:过去我们讲中国古代佛教美术研究,基本上主要就是晋唐石窟雕塑、壁画,寺院窖藏遗址出土雕塑等的研究。除了几处宋元佛寺壁画,可能还包括明代的法海寺壁画,此外,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很少有人关注。之所以这样,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:一方面与宋元明清在绘画史上的地位有关。晋唐时期佛教美术是美术史的主流,或者加上之一,很多著名的画家、雕塑家都从事佛教美术的创作,如顾恺之、陆探微、张僧繇、吴道子、周昉等都是这样。著名佛教美术家的作品现在都看不到了,但是其风格样式在壁画、雕塑中都有体现。宋元明清时期,佛教美术整体衰落了,不再是主流,很多文人画家只是业余擅长佛画题材,职业佛画家也沦为了“工匠”。另一方面,与研究者的擅长、视野有关。晋唐佛教美术的研究者,主要擅长壁画、雕塑研究,很少有擅长卷轴画研究的,从事宋元明清佛画研究的就更少了;而对于宋元明清卷轴画的研究者来说,他们以文人画、宫廷绘画为主,对佛教等宗教绘画则很少涉及。从事宗教美术研究是有门槛的,既需要对宗教经典很熟悉,也需要对早期宗教美术发展的脉络有清晰的了解。

  对于佛画而言,晋唐和宋元明清有什么不同,我在《心相: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》这本书的第一篇《唐宋佛画转型》中,就主要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的思考。在这本书收录的十篇论文中,《唐宋佛画转型》是最后专门为这本书写的,是所有个案研究的总结,相对来说较为宏观和理论化。我总结唐宋佛画转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,即从物质载体上讲,佛画主流由佛寺壁画转向卷轴画;从绘画类型上讲,文人佛画及与禅宗有关佛画比职业佛画更具代表性;从风格形式上讲,由白画转向白描;从功能意涵上讲,由对佛经的忠实再现转为理解型地表现。我的主要观点是,唐宋佛画转型,不仅仅是体现在物质材料、风格形式上,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功能意涵和创作、鉴赏观念上。

  王中旭:应该说,宋元明清的佛画与人物画、山水画、花鸟画属于两个体系,用学科的概念来看,佛画,还有道教绘画、民间宗教题材绘画属于宗教绘画的范畴,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物、山水、花鸟属于非宗教绘画的范畴。乾隆宫廷编撰书画著录的时候,宗教的专门收在《秘殿珠林》里面,非宗教的收在《石渠宝笈》里。历代皇帝对宗教绘画通常都是很重视的,如宋徽宗主持编纂《宣和画谱》时,置于最前面的就是道释门(附三教),乾隆宫廷也是先编《秘殿珠林》再编《石渠宝笈》。

  宋元明清佛画以卷轴画更具代表性,另外还包括有佛寺壁画。这个时期的佛教卷轴画主要是简化了的、小型的佛教经变,单个或成组的佛、菩萨、罗汉像,或者禅宗公案故事画等等,不再是晋唐壁画中喜欢表现的大型经变,本生、佛传故事,或者说法图等等。在题材内容上,佛画与人物画、山水画、花鸟画是有较大区别的。然而因为文人画家或职业画家在擅长人物、山水或花鸟的同时,可能也擅长佛画,这样就导致它们在表现形式、趣味等上有共通性,能够相互影响,相互借鉴。

  澎湃新闻:赵孟頫的《红衣罗汉图》,此前影响最大的说法的是洪再新的观点,认为该图表现的是藏传佛教胆巴,您提出不同的观点,并将其置于宋元时期职业画向文人画转型的艺术史过程中来解读,能否请您具体谈谈?您强调赵孟頫“以古意改造罗汉画”,这种实验复古的重拾“古意”,与他的遗民身份是否有关联?

  王中旭:学术总是踩在前人脚步的基础上前进的,每一代学人都有各自的使命。洪再新先生是我很敬佩、也特别有想象力的一位学者,他关于《红衣罗汉图》的研究在他发表的那个时候是最深入的,他文中的很多材料、观点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。关于该图中红衣者身份的判断,我和他的意见不太一致,主要是因为我们关于大訢题赵孟頫《松石梵僧图》中一句诗的理解不一致。另外我对晋唐以来佛画的系统比较熟悉、敏感,认为这就是一幅传统的罗汉像。

  将该图置于唐宋佛画转型的视角下进行解读,是基于我对佛画历史演变所作的一个大的判断,即从唐到宋(也延续到元)佛画有一个由职业佛画向文人佛画转型的过程。在这幅图中,由宋入元的赵孟頫通过追溯唐人古意和融入禅趣这两种方式,改造传统的罗汉图式而使之符合新兴文人的审美趣味。从这个视角来观察该图的细节,罗汉的坐姿、菩提树、葛藤缠树、春天的小花等等,都能有新的解释。赵孟頫以古意改造罗汉画,是他的一个“策略”,与他作为前朝宗室的汉文化情结有关,但是他要复兴的不是宋代的“古意”,而是唐代的“古意”,与元朝皇帝倡导学习汉文化的政策是一致的。

  澎湃新闻:石涛的“瞎尊者像”是一种自画像,这种自画像与西方自画像较为写实的风格大不相同,能否请您谈谈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自画像传统?

  王中旭:“瞎尊者像”是石涛55岁时的自画像,该自画像确实和西方偏向于写实风格的自画像不同,是一种晦涩的、以表现人物心理为主的写意表现手法。图中人物很小,在树洞中禅坐,扮作罗汉的形式,长眉下垂,身体枯槁,双眼紧闭,既与“瞎尊者”的字面意思相合(尊者就是罗汉的意思,闭眼与瞎契合),同时也与释迦成佛前苦修的状态相似。石涛画这幅画,与他的人生际遇有很大关系,这是他从北京回来后第四年画的,他去北京是为了获得好的发展机遇,得到权贵甚至皇帝的赏识,但是他失败了,并且北上期间对佛教界也变得很失望。他在这幅画旁边所题的“老树空山,一坐四十小劫”很有意思,佛家认为,释迦涅槃后是像法时代,“四十小劫”之后就是末法时代,那么石涛的意思是说现在佛法将或已进入末法时代。此后不久,他就到了扬州,过上了不僧不道的生活。这幅“瞎尊者像”是他对自己僧人身份开始进行反思,内心痛苦、迷茫也很矛盾的反映,在树洞冥思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状态和情绪。

  石涛自画像的表现手法,是十分有个性和创造性的。中国传统绘画中擅长利用场景来表现人物性格,比如东晋顾恺之画东晋名士谢幼舆的时候,把他置于丘壑中以与他的气质相符。后来赵孟頫也画过《谢幼舆丘壑图》。赵孟頫还有一幅自画像,把自己画在竹林里,人物很小,也着重反映的是自己的精神气质,当然也有专家对这幅画的真伪表示怀疑。石涛“瞎尊者像”也主要利用了场景,有古意,但是更多的还是画家自己的创造,他把罗汉图式、树龛坐禅的场景与个人的肖像结合了起来。石涛还有一幅33岁时的自画像,是《自写种松图小照》,旁边有猿猴和,那时他的心境就要平复、安定得多。中国文人画自画像的并不多,石涛是很有代表性、也很有创造性的一位,后来的扬州画家金农、罗聘等也喜欢画自画。

相关标签:

龙8国际登入

版权所有:龙8国际登入(china).龙8国际进入官方网
合作伙伴:中源雕塑
备案号:冀ICP备10206838号-1
技术支持:致远建站
地图:网站 佛像 专题 厂家 资讯

客服微信

扫码添加微信

分站导航

玻璃钢 石雕 铜雕
龙8国际登入 顶部 电话